第三方檢測行業也稱 TIC 行業:包含檢測(Testing)、檢驗(Inspection)和認證 (Certification)三大類。
認證、檢驗、檢測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是市 場監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質量管理的“體檢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國 際貿易的“通行證”,對于促進我國高質量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方檢測行業增長迅猛,在檢測行業中占比逐年提升。
2020 年國內檢測市場營收規模達到 3586 億元,2015-2020 年 CAGR14.78%。同期我 國 GDP 復合增速為 5.73%,檢測行業市場規模增速平均大于 GDP 增速的兩倍。
2020 年第三方檢測行業市場規模達到 1918 億元,2015-2020 年 CAGR 為 21.65%, 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第三方檢測市場規模在檢測市場規模中的占比逐年提升,由 2015 年的 40%逐步提升到 了 2020 年的 53.5%。(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檢測行業的競爭格局:正趨于集約化,但尚未打破“小、散、弱”的競爭格局。
規模以上機構占據了大部分收入。截至 2020 年底,我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 48919 家, 營業收入 3585.92 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機構數量達 6414 家,營業收入 2774.13 億元。 規模以上機構數量占比 13.11%,營收占比 77.36%。
在政府與市場雙重推動下,一批規模大、水平高、能力強的中國檢驗檢測品牌正在形成。 全國檢驗檢測機構 2020 年年度營業收入在 5 億元以上機構有 42 家,比 2019 年多 1 家;收入在 1 億元以上機構有 481 家,比 2019 年多 58 家;收入在 5000 萬元以上機 構有 1197 家,比 2019 年多 138 家。
“小微”機構數量大、服務半徑小。就業人數在 100 人以下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比 達到 96.43%,絕大多數檢驗檢測機構屬于小微型企業,承受風險能力薄弱;從服務半 徑來看,73.38%僅在本省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
國內檢測行業 CR6 不足 10%。2020 年國內檢測行業外資占比 6.3%,國內上市公司華 測檢測占 1.0%、廣電計量占 0.5%、譜尼測試占 0.4%、國檢集團占 0.4%、蘇試試驗占 0.3%;其余機構占據了剩余 91%的市場份額。
檢測行業市場的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中南地區,三地所占市場份額超過八成。 根據 2020 年數據:國內六大區域檢驗檢測機構規模比重分別為華東地區 30.65%,中南地 區 24.21%,華北地區 14.25%,西南地區 12.37%,西北地區 9.55%,東北地區 8.96%。
從實現營業收入的區域比重來看,2020 年各區域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華東地區 37.13%,中南地區 27.17%,華北地區 15.96%,西南地區 9.80%,西北地區 5.75%, 東北地區 4.19%。其中:華東、華北、中南三大區域收入所占市場份額超過了八成,具 體為 80.25%,同比 2019 年上升 0.11pct。
檢驗檢測領域差異化發展趨勢明顯:傳統領域占行業總收入比重呈下降趨勢,由 2016 年的 47.09%下降到 2020 年的 39.52%。
新興領域檢測收入呈現高增速。新興領域包括電子電器、機械(含汽車)、材料測試、 醫學、電力、能源和軟件及信息化。2016-2020 年實現收入 597.45 億元,2016-2020 年 CAGR16.5%;2020 年在疫情影響之下仍實現了 6%的增速。
傳統領域檢測收入占比降低。傳統領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環境與環保(不包括 環境檢測)、食品、機動車檢測、農產品林業漁業牧業,收入占比自 2016 年的 47.1% 逐步降低到 2020 年的 39.52%。(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第三方檢測的國外發展現狀:歐美國家檢驗檢測行業起步早,定位高,發展完善。
歐美國家第三方檢測起步于 15 世紀,到 19 世紀已經普及,70 年代后期英國認證機構 BSI(英國標準協會)開展了品質管理體系認證工作,使品質保證活動由第二方(顧客) 審核發展到第三方認證,加速了檢測行業的市場化進程。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BV)、 瑞士通用公證行(SGS)、英國天祥集團(ITS)的陸續設立,可以視為現代檢驗檢測服務業興起的標志。
工業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并推動試驗測試相關產業的發展,檢驗檢測一直伴隨著產品研發、 制造、維修的整個生命周期。美國一直強制推行試驗評價指南以強化試驗驗證;沃爾沃、 川崎、大眾、通用等國際巨頭,均投巨資提前布局試驗測試工作,確保產品穩定優質。
第三方實驗室的定義與特點:區別于供方實驗室和需方實驗室,具有獨立性和公正性,是對 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彌補。
CNAS 和 CMA 將實驗室分為第一方實驗室、第二方實驗室和第三方實驗室。 ? 第一方實驗室:是企業內部的實驗室,檢測企業自己生產的產品,相當于企業的品控實 驗室,數據只反饋自身;
第二方實驗室:是采購方設置的,用于檢驗檢測外部單位生產的進入自己企業的原材料, 數據只反饋給自己和對方;
第三方實驗室:則是獨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為社會提供檢測、校準服務的實驗室,數 據為社會所用,可以作為公正和仲裁使用。
“第三方”是獨立于供方與需方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活動最初是由供方和需方自行開展 的,對于供方來說,對自身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是為了對本企業的產品與質量控制的評價, 而需方則是為了對購買的產品與服務質量的驗證。當供方和需方商定由他們之外的其他 實體提供質量檢測結果時,稱之為獨立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
第三方實驗室具有非當事人身份,出具的檢測數據具備獨立性和公正性,已被市場廣泛 接受。由于第三方實驗室處于供需利益之外,可以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身份,根據 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或者合同所進行的商品檢驗檢測活動。第三方檢驗檢測活動起源 于產品信息不對稱的事實,是為了使商品貿易順利進行下去而提供信息的經濟活動,本 質上是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一種彌補。
政府部門檢測工作外包成為趨勢。由于政府檢測人力資源有限,為了減少實驗室的重復 性建設,將檢測工作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實驗室可以減少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時, 也可以作為政府檢測機構的補充,幫助政府擺脫“信任危機”。
第三方實驗室能為產業轉型提供支持,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服務平臺。企業為專注 產品研發和生產,檢測工作外包需求強烈。
隨著檢測產品的種類、指標數量越來越多,企業內部實驗室為快速滿足檢測需求,傾向 于將檢測工作委托給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便于企業專注于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第三方 檢驗檢測機構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國家整體研發支出增加促進環試服務需求增長。據國家統計數據,2021 年我國國家 R&D 經費支出達 27864 億元,同比增長 14%,占全年 GDP2.44%,再創歷史新高。
總體來說,振動試驗設備和試驗與可靠性試驗服務的需求與國家和企業的整體研發經費 投入水平高度相關。2008-2021 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 CAGR 達 14.8%, 促進了我國環境與可靠性試驗設備及服務需求的高速增長。
獨立的第三方實驗室市場化程度高,發展空間廣闊:
由于三類實驗室的服務目標及對象有所不同,以及隨著我國環境與可靠性試驗需求近年 來的高速增長,現有的各類實驗室之間未存在明顯的競爭。第三方實驗室具有立場獨立、 服務領域廣泛的特點,其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份額的集中度較低。
目前,我國專注于對社會公眾提供環境與可靠性試驗的第三方專業實驗室數量不多,遠 遠不能滿足我國環境與可靠性試驗服務市場需求的增長,這為公司試驗業務的發展創造 了廣闊的空間。
檢測龍頭成長邏輯:拓寬試驗服務品類+增加實驗室數量。
檢測檢驗行業屬于重資產行業,為什么集約化能夠帶來更高的經營和融資效率?
主要原因:1)拓寬試驗服務品類,擁抱快速增長的檢驗檢測領域,可以帶來高業績增 速;2)優化實驗室網絡,增加實驗室數量,打破“本省”服務結界,布局全國,有利 于精準對接不同地區的旺盛需求;3)規模的擴大會為融資提供便利,同時也能增強企 業的風險承受能力。
我國第三方檢測檢驗行業的發展現狀:起步晚,發展迅速,國家發布一系列政策,支持檢驗 檢測行業發展。
1989 年《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第三方檢測正式起步,在這一階段我 國檢驗檢測以國有機構為主;
2001 年隨著中國加入 WTO 和進一步改革開放,2002 年后國有機構進一步向第三方檢 測機構讓利,外資獨資檢測機構也隨之被允許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檢驗檢測市場主體規 模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2015 年以來,我國推出一系列政策,不斷推進第三方檢驗檢測行業市場化、提升第三 方檢驗檢測行業的服務質量、能力和水平。